第什里風箏9
發表時間:2023-04-23 16:56 安次區第什里風箏萌生于明永樂年間,發展于清乾隆時期。至今已有五百年之久。特別到乾隆末期有村民趙國才(人稱趙花碗)將第什里風箏奉獻于“千叟宴”之上,從此打開了第什里風箏內廷供奉之門。此后風箏匠人為滿足達官顯貴的奢求,便不惜工本逐步將制作藝術推向了巔峰。最終形成了頗具特色的“第什里宮廷風箏”。 至改革開放初期(1984年),第什里村民趙宗信、劉平承前續后利用先天的歷史條件、采取挖掘和發展的方式,以本區域文化底蘊為基礎、以傳統民間藝人為依靠,將無形的區域資源變成了現行的京畿風箏產業,產品遍銷全國大中城市和周邊國家及西歐。以“中國風箏出兩坊”(濰坊和廊坊)而著稱。2009年第什里風箏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技藝 安次區傳統風箏手工制作工藝流程概括為:扎、糊、繪、放。具體操作因種類和題材的不同及檔次的高低而有所差異,以軟翅高檔鷹與蝴蝶的制作工藝為例,手工制作有四藝。 一是骨架扎制:骨架制作不僅注重美觀,更要講究科學性,是按照空氣流動對物體摩擦產生的動力而有意設計的,需經過選料、斷料、打節去皮、刮料、煨彎、綁扎、組裝等制作流程;二是畫片繪制:平面部分可采取先畫后糊,立體部分先糊后畫,經過裁料、打譜、打底、上色、勾線等流程;三是糊裱及“薄盔脫胎”:包括泥塑、鑄模、裱褙、盔脫、安裝、蒙箍、平糊、打爪等流程;四是放前調試:調試是放飛中不可缺少的程序,只有通過各種調試,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調試步驟包括拴提線、調重、調偏、調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