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公共文化云
 

蘇鐘制作技藝

11
發表時間:2023-04-23 16:47

       蘇鐘制作在中國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清初,康熙曾寫了一首《詠自鳴鐘》描寫了鐘表運行的狀態,表達了以鐘對時成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一個鑷子、一副老花鏡、一堆雜亂的齒輪零件,伴著滴答滴答的響聲,描繪出修鐘人的模樣。在固安縣固安鎮呂家營村,有一位研究蘇鐘制作技藝50年的民間匠人——黃惠生。

       50載堅守 “沉睡”機芯重新轉動

       今年69歲的黃惠生自幼喜好蘇鐘,19歲起跟隨姨夫學習器作和蘇鐘機蕊制作。1998年,黃惠生退休后回到固安老家,重拾昔時愛好,但他只做不賣,把制作蘇鐘當愛好,將修理鐘表當樂趣。

       3月30日,在呂家營村一間民房,蘇鐘制作技藝第三代傳承人黃惠生在桌案前,埋頭擺弄著一臺古典座鐘機芯。

       游絲亂,缺輪齒,斷擺尖,這是機械鐘維修三大棘手的難題。但對于黃惠生而言,卻是信手拈來。精益求精,是黃惠生對于傳統手藝發展的追求與探索。

在他的巧手撥弄之下,“沉睡”多年的機芯重新轉動起來,將指針撥到整點位置,座鐘發出一串有韻律的清脆鳴響。每當看到停擺多年的表盤,在自己的“醫治”下再次轉動,黃惠生就會有一種莫名的成就感。

       屋內,古香古色的條案上擺放著山東出產的“和尚頭”臺鐘、英國三塔鐘、傳統樣式的蘇鐘……它們或是黃惠生收藏來的,或是他親手制作的,有的聲音渾厚,有的則發出清脆的擊打聲?!案鶕鼈儼l出的鐘聲,我就能立刻分辨出鐘的類型。有人喜歡聽音樂,我就喜歡聽鐘聲,很享受!”黃惠生興致勃勃地說。

精益求精   匠人精神造就精品化

      “蘇鐘與廣鐘、宮廷鐘并稱清代三大鐘表基地。它是蘇州歷史上所制造鐘表的簡稱,主要以紅木、紫檀木為鐘殼材料,融合了蘇繡插屏的藝術特點。古代蘇鐘的經典品種有很多,如變戲法鐘、鳥叫鐘、水法音樂鐘、梳擺自鳴鐘等?!碧崞疬@門手藝,黃惠生打開了話匣子,“蘇鐘制作工藝繁瑣,共有設計、選料、制作、組裝、刮磨等七大步驟,每一步都馬虎不得。外殼多為紅木、紫檀、黃花梨等名貴木料。且邊框、底座上的紋飾也很講究,多為‘葫蘆萬代’‘四方來?!幽暌鎵邸仍⒁饧槿缫獾膱D案?!?/span>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古董鐘表漸行漸遠?!叭缃?,大家都習慣用手機看時間。鐘表,尤其是機械鐘表,正從大眾的生活中退出。因此,會制作蘇鐘、修理鐘表這個老行當的人不多了?!秉S惠生說。

      “很多人對機械鐘有一種情懷,這種人文情懷,是永遠不會被電子化、科技化產品所影響和取代的。它從一個計時工具變成一種工藝品乃至藝術品,精品化就是機械藝術的價值所在,這就對我們鐘表匠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泵鎸﹄娮赢a品的沖擊,黃惠生認為這并非替代性的顛覆,作為一名鐘表匠人依舊有著新活力。

      “最近我正在創作圓包圓蘇鐘表殼,已經設計了四個版本,需要自己研究制作機芯。目前,我制作的機芯能走15天,正負誤差在1分鐘左右,我的目標是‘待機’達到30天!”黃惠生信心滿滿地說,精益求精,適應時代潮流,是新時代對鐘表匠人的新挑戰?!耙郧扮姳砘径急容^粗糙,現在多了這個觀賞價值,我們工藝必須跟得上,不然手藝會被淘汰?!?/span>

       一心一意   手藝傳承呈現新氣象

      “把一個鐘修復到能走不難,要修復到精準這就需要更高的技藝?!泵總€老鐘由百余個小零件組成,包括大大小小的齒輪,長短不一的發條,還有細如頭發的游絲。讓老鐘煥發新生命,修復達到出廠標準,需要精準到分毫。其中,游絲就好像一個人的心臟一般,是最難做也是最難復制的,重量相同,精確到克,柔韌度一樣。


微信圖片_20220913140001.jpg

微信圖片_20220913135957.jpg

微信圖片_20220913135947.jpg

微信圖片_20220913135954.jpg

微信圖片_20220913135937.jpg

微信圖片_20220913135950.jpg


分享到: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廊坊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