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幡(安頭屯中幡)40
發表時間:2023-04-23 16:16 安頭屯鎮位于香河縣城東南7公里。安頭屯中幡起源于隋唐,有著悠久的歷史。遠在唐宋時期,在北運河航運過程中,當時帆用在船上,借以增加船的航速和調整船的航向。后來帆被用在民間玩耍,在玩耍中逐漸發展出各種花樣和手法,經過人們多少年的改進與創新,才發展成為有組織的民間表演藝術團體,取名為中幡會。中幡分筒、面、樓三部分,筒長1丈8尺,控制幡速減輕下垂慣力,幡面襯風,使幡的重心穩固平衡,仗桿襯幡面,飄帶美妝幡容。 目前,安頭屯中幡已形成成熟的中幡表演動作100多個動作。其中前把幡變換手法有起幡托塔、摘肩托塔、晃肋托塔、托塔盤肘等30多個動作;后把幡變換手法有插劍腦件、插花腦件、左插劍灌耳躥襠牙件等幾十個動作;大挎鼓表演內容有大鼓30調,每調有鼓譜,分連打和摘打?;ㄢ撆c鐺鐺、大鼓齊奏、花鈸單打,花鈸與鐺鐺穿插對打?;ㄢ摲謫稳舜蚺c雙人打。還有四人合打、六人合打、八人合打等。 現在,安頭屯中幡大會有安一、安二、安三、安四四個村共同組織。有會員60多人,其中最優秀的三位青年人是韓士全、賈金川、何寶生。韓士全的老虎大撅尾、摘肩、背花表現出色,賈金川表演的就地十八滾、腦件技藝嫻熟、表演精湛,何寶生的牙件、灌耳表演堪稱一絕。安頭屯中幡以其功夫過硬、技藝超群、動作嫻熟、演技精湛、可觀賞性強而成為民間花會一絕。當代,安頭屯中幡經常參加國內舉辦的各種花會表演大賽,深受領導和觀眾的歡迎,并不斷受邀參加國內各種大型活動的慶賀。多年來,經過代代中幡傳承人的不斷摸索、改進、豐富和完善,中幡表演越來越成為最受群眾歡迎和喜愛的娛樂項目,不斷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于中幡技藝的學習、表演、傳承之中,為發展和繁榮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安頭屯中幡對于凝聚人心、促進鄰里和睦、活躍群眾文化生活、推動新農村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大城縣大尚屯文化館分館
下一篇永清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