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作風建設 喜迎二十大”廉政課堂——四知拒金歷史上有個著名的故事,東漢人楊震做過荊州刺史,后調任為東萊太守。他去東萊上任時路過昌邑,昌邑縣令王密是楊震任職荊州刺史時舉薦過的官員。王密聽說楊震路過,為報答當年提攜之情,白天空手去見了楊震,晚上則準備了十斤金子想送給楊震。王密說∶“現在是深夜沒有人知道?!睏钫饏s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后很慚愧。楊震為官清廉,有老朋友、長輩勸他為子孫購置產業,楊震說∶“讓以后的世人稱他們是清官的子孫,我用這個留給他們,不是也很豐厚嗎”這就是一種覺悟。 延伸閱讀 ![]() 中國自古就有許多廉吏佳話,比如羊續"懸魚拒賄"、子罕"以不貪為寶”、孔奮“身處脂膏不自潤”、包拯“不持一硯歸”,等等。楊震"四知拒金""清白吏子孫"的故事,同樣名垂青史。 楊震,字伯起,陜西華陰人,是東漢時期著名的學者。他五十歲入仕,為官清廉,兩袖清風,后來位至三公?!八闹芙稹敝?,始載于《后漢書·楊震傳》。王密深夜懷金相贈說,“ 暮夜無知者”。但楊震卻義正詞嚴地駁斥道∶"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愧而出”?!逗鬂h書》還記載,楊震“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后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因為“四知拒金”的故事,后人稱楊震為“楊四知”“四知太守”“四知先生”,直到明代的萊州府署大門內,還有楊公祠、四知堂。唐人胡曾的《詠史詩·關西》贊賞道∶“楊震幽魂下北邙,關西蹤跡遂荒涼。四知美譽留人世,應與乾坤共久長?!?/p> 楊震不但潔身自好,還敢于挺身而出批判官場惡習。對于皇親貴戚,他也敢于直言不諱。漢安帝的舅父耿寶、皇后的哥哥閻顯等,向楊震推薦自己的親友入朝做官,楊震知道這些人無才無德,都斷然拒絕。 這樣的人品、家風,成為對兒孫最好的饋贈。史書記載,楊震家門四世清白、家風廉正。其子楊秉最初隱居鄉里教書,四十余歲才出來做官,有其父之風。有故舊部下以百萬錢相送,他“閉門不受,以廉潔稱”。楊秉之子楊賜官居太尉,楊震曾孫楊奇、楊彪,皆有祖上清廉之風。楊震“清白吏子孫”的家風,千古傳頌。 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上強調∶“黨的領導干部必須講覺悟、有覺悟。有了覺悟,覺悟高了,就能找到自己行為的準星?!彼v述楊震“四知拒金”、把清廉留給子孫的故事,正是為了說明覺悟對一個人立身立業立言立德的重要意義。有覺悟方能辨是非、明公私,有覺悟方能養正氣、祛邪氣。覺悟是檢驗一個人思想品質的“試金石”,面對公和私、義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樂的矛盾,是選擇前者還是后者,靠的就是覺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