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笙管樂(南響口梵唄音樂會)17
發表時間:2023-04-23 14:57 冀中笙管樂流傳于北京以南、天津以西,滄州、定州以北的近三十個縣市,是冀中平原一帶特有的一個鼓吹樂品種,民間俗稱“音樂會”,因主要用管子領奏、用笙等合奏,又稱“笙管樂”。除笙、管、笛等吹奏樂器外,冀中笙管樂使用的樂器還有云鑼、鼓、鐃、鈸、鐺鐺等擊奏樂器。笙管樂的樂曲分套曲、小曲及獨立成套的打擊樂三類,其中套曲篇幅長大,結構復雜,是整個演奏曲目的主要組成部分。冀中笙管樂遍布整個冀中平原,這一地域內的農民以村為單位借樂結會,在本地的祭祀、喪葬等民俗活動中演奏,并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世代傳承。 流傳于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落垡鎮的南響口梵唄佛教音樂,其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成祖以前,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先后傳承二十四代。1950年當地寺廟拆除時,梵唄音樂已傳到“沙”字輩。 南響口梵唄音樂會的樂隊有固定編制,五吹四打一圓帽共10名樂手為滿班,只有五吹或四打則為半班。五吹為文樂,其中包括吹笙樂師2名、吹笛樂師1名、吹管子樂師1名、打云鑼樂師1名。云鑼是打擊樂器而非吹管樂器,所以五吹實際只有四吹。四打為武樂,其中包括打鐃樂師1名、擊鈸樂師1名、敲歌子(小鈸)樂師1名、鼓手1名。除五吹四打外,還有圓帽,只在誦經、參靈、拜佛時隨班演奏。梵唄音樂會的演奏一般采用正調、背調、皆止調、小工調四種宮調,此外還有一種越調。念曲時常會出現借字現象,這是構成南響口梵唄音樂會的一個重要特征。南響口音樂會主要在寺廟誦經、散燈坑兒、迎會、廟會表演及民間喪事等場合演奏,喪事從棚是它主要的活動形式,其演奏形式也因場地、場合的不同而分為走街和坐吹兩種。南響口梵唄音樂會代表性的樂曲則包括《柳含煙》、《出壇記》、《玉芙蓉》等。 南響口梵唄音樂會歷經數百年傳承,始終保留著傳統音樂的諸多特征,是民俗學和民族音樂學研究的寶貴材料。目前在外來文化及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這一古老民間音樂的發展傳承已舉步維艱,急需搶救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