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笙管樂(東張務音樂會)13
發表時間:2023-04-23 14:54 冀中笙管樂流傳于北京以南、天津以西,滄州、定州以北的近三十個縣市,是冀中平原一帶特有的一個鼓吹樂品種,民間俗稱“音樂會”,因主要用管子領奏、用笙等合奏,又稱“笙管樂”。除笙、管、笛等吹奏樂器外,冀中笙管樂使用的樂器還有云鑼、鼓、鐃、鈸、鐺鐺等擊奏樂器。笙管樂的樂曲分套曲、小曲及獨立成套的打擊樂三類,其中套曲篇幅長大,結構復雜,是整個演奏曲目的主要組成部分。冀中笙管樂遍布整個冀中平原,這一地域內的農民以村為單位借樂結會,在本地的祭祀、喪葬等民俗活動中演奏,并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世代傳承。 東張務村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落垡鎮,流傳在這個村的音樂會屬于禪宗臨濟派與曹洞派并傳的佛教音樂,系清末由寺院傳入民間。東張務音樂會的曲目十分豐富,其中最主要的是《三皈贊》、《普庵咒》、《往生咒》等佛教名曲。在義和團運動中,東張務村于1900年設立壇口,音樂會也投身參與,并在其中起到了積極作用。樂師們創作出《上馬臺》、《鵝浪子》、《撲螞蚱》、《哭黃天》等一些與當時形勢相適應的樂曲,以配合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東張務音樂會的樂師們曾經演奏著音樂參加了落垡阻擊戰,使古老的佛教音樂作為義和團的軍樂,融入到抗擊侵略者的戰斗中,譜寫了一曲中國農民自發組織的用血肉之軀捍衛民族尊嚴、抗擊外來侵略的慷慨悲歌。 東張務義和團音樂會傳承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為緬懷先烈,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義和團音樂會把這些音樂完善地保存下來,在節日和農閑時候演奏。 東張務義和團音樂會現有成員二十余人,各種樂器齊全,可以熟練演奏三十多首樂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音樂會出現設備陳舊、后繼乏人的現象,需要加以保護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