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公共文化云
 

非遺盛事:第二屆“古三關”笙管樂交流研討會在霸州啟幕

92
發表時間:2023-09-26 13:58

為進一步貫徹國家《京津冀一體化規劃綱要》,落實霸州市京津冀協同發展暨雄安新區聯動發展工作要求,促進京津雄霸地區的文化交流互動和提高,由霸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霸州市文化館主辦的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盛事在霸州啟幕。  

   歷經3個月籌備,于9月22日,在霸州李少春大劇院,一場古樂盛宴緩緩啟幕,來自京、津、雄、霸的7支古樂隊伍,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肇慶學院音樂學院、山西大學音樂學院等多位專家學者、共同開啟了“古三關”笙管樂交流研討會的帷幕。

圖片

文化館老師輔導傳承人練習新曲牌


   活動以“古三關”文化交流融合為主題,由高橋音樂會、王圈音樂會聯奏淤口關套曲,(下圖)

圖片

圖片

南頭音樂會、蘆臺羅漢音樂會、北京智化寺京音樂隊聯奏益津關套曲,(下圖)

圖片

圖片


韓莊村音樂會、高莊音樂會聯奏瓦橋關套曲,(下圖)


圖片


笙管鑼鼓鐃鈸镲、上尺工凡六五乙,古樂傳承人用嫻熟的技藝和對傳統文化的情懷將“古三關”的雄風與深厚的底蘊和古樸淋漓盡致地予以展現。

   文化館館長王艷學說,“古三關”平臺就是要發揮典型帶動作用,發揮專業教師的技術指導優勢,激發出傳承人的文化熱情,打造雄安、霸州的區域文化品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積累實踐經驗,探索可行性路徑。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李宏鋒說,音樂是人類的靈魂,傳統音樂對于鄉村有著重要作用,“古三關”平臺使今天的雄安地區與霸州的民間文化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互相切磋,互通有無,對于古老藝術的存續傳承都會有著積極的意義,“古三關”平臺于露天展演,影響和帶動更多熱愛傳統文化的人群,為持續發展提供專業可行的優化路徑,相信在政府政策保障、學者專業指導、百姓關注支持下,“古三關”笙管樂的發展將會站在一個新的高度,發揮出更大的文化影響力。


圖片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李宏鋒(上圖)


   專家組實地走訪調研了南頭音樂會和高橋音樂會,對會內譜系傳承、留存曲牌、演奏樂器、傳承環境進行了解,并進行深入交流,為傳承隊伍提出多個專業化、可行性建議。



圖片

觀譜(上圖)

圖片

奏曲(上圖)

圖片

測重(上圖)


圖片

試音(上圖)


圖片

指譜(上圖)


   會后,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齊易、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副所長馮卓慧、《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副主編高舒、肇慶學院音樂學院專任教師巫偉鑫、山西大學音樂學院黨委委員史智軒都做了指導點評。


圖片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副所長馮卓慧(上圖)


圖片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副主編高舒(上圖)



圖片

肇慶學院音樂學院專任教師巫偉鑫(上圖)


圖片

山西大學音樂學院黨委委員史智軒(上圖)


圖片


  霸州市笙管樂非物質文化遺項目列入國家級3項,分別為:勝芳南音樂會、高橋音樂會、張莊音樂會,省級4項:北燕家務音樂會、南頭村音樂會、崔莊子音樂會、王圈音樂會,市級4項:勝芳北音樂會、小桃園音樂會、石家堡音樂會、南樓村古音樂會,揚芬港音樂會、北莊頭音樂會、小柏莊和顧莊吹歌等縣級項目,還有小型笙管樂團隊。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廊坊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