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公共文化云
 

冀中笙管樂(艾各莊村音樂會)

62
發表時間:2023-05-31 15:49

廊坊市廣陽區萬莊鎮艾各莊村音樂會,屬于道家音樂,俗稱“老道經”,亦稱“道班”,在本地實為鮮見,十分獨特。艾各莊音樂會成立于明朝宣德年間,由北京大興長子營村良善坡廟傳來。良坡善廟是一座大廟,共四重大殿,第一重三間,供奉的關帝;第二重三間,供奉的是玉皇大帝;第三重五間,供奉的是王母娘娘;第四重三間,供奉的是彌勒佛。

艾各莊村音樂會演奏的樂曲采用“工、尺”譜記法,既有北方音樂的古樸粗獷,又兼南方音樂的婉轉清麗,主要用于祭祀和喪禮,有管、笛、笙、云鑼等傳統樂器,演員角色有總管、香首、師者、會員、會友等。

艾各莊音樂會樂隊編制固定,16名樂手演奏為滿棚音樂,9名樂手演奏為半棚音樂,現存《唐頭令》《翠竹簾》等15支套曲,《柳春芽》《刀兵記》等18支大板曲,《無頭鬼》《五勝仙》等20多支小曲和多套打擊樂。

艾各莊音樂會的大曲有《玉芙蓉》《四圣牌兒》《討軍令》《月牙高》《唐頭令》《柳黃煙》《金字經》《跳神》《刀兵記》《柳春芽》《行道章》《掛金鎖》《趕子兒》《浪淘沙》《大記腔》《小記腔》等。小曲有《無頭鬼》《五勝仙》《抓不著》《小叫雞》《西調》《對太平》《古太平》《三公贊》《一五六》《鬼敲門》等?!斗ㄆ餮葑唷酚虚_壇鈸,和氣鈸,追魂鈸,打鶴兒等。

艾各莊音樂會傳統活動日是每年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拜會和游廟,現在主要用于喪禮,也參加演出。

音樂會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習學者須背會所有曲牌方可接觸樂器。艾各莊音樂會歷史悠久,又缺乏文史方面的資料記載,前期的傳承譜系已湮沒在歷史的時光中了,憑記憶可追溯到清末。樂會已經面臨著人才青黃不接的局面,保護和傳承困難很大,希望能夠引起有關單位領導的極大關注,使這個古老的民族音樂煥發藝術青春,服務于社會。

圖片6.png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廊坊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