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公共文化云
 

炊莊村高腔戲

16
發表時間:2023-05-31 15:33

廊坊地處京畿,有著深厚的文化積累。特殊的區位,使各劇種、各流派相互交融,爭相植根在這方熱土。尤以明清時期為盛,早在元朝,大都(今北京)的元曲就傳入本地。

唐明皇時期,河北的高腔戲便在茶莊演唱,并與南北梨園的人共同創造了九腔十八調,共十三大折,各種角色一角一個調,一字一板,板起板落,一字帶一音,到清朝康熙年間,炊莊成立了高腔子弟會,又稱為“同樂善會”。

炊莊村高腔戲的唱腔以流水板為基本板式,有梆兒頭(如京劇之導板)、慢流水(慢板、六板)、流水板、二腔板、緊流板、(緊板)、垛板、悲調(哭板、悲條子、大悲條子)、迷子、數板等板頭。曲牌有娃娃調、山坡羊、水龍吟、山歌、三翻九轉、彎彎調等。同一板頭,各行當角色的唱法不盡相同。唱詞以“四三”七字句為基本句式,適當填加襯字,如《大磨房》李三娘唱段“彎彎調”:“走上前來道恭喜,好一個劉寶寶貝、貝貝寶、肉疙瘩、得中了官來?!庇行┌孱^中幾乎每一句都填加“啊”、“耶”、“哎”、“咳”、“乃”等虛字。如《拾萬金》中麒兒[小生]唱的一段流水板:“走上(啊哎)前來(耶)雙膝(呀咳)跪(呀咳),尊聲(乃啊咳)爹爹(哎呀)你(哎)寬(乃咳哎咳咳)容?!逼涑ㄊ纸咏谡Z化,介于“唱”、“白”之間,且滑音較多,跳躍較大。炊莊村高腔戲較注重火彩和血彩等特技表演,如《借糧》就使用了刀砍面部和開膛兩個血彩,開膛時,短刀往肚皮上一捅,腸流血涌,非常逼真。

高腔戲保留《下河東》、《玉簪記》、《大登殿》、《紅逼宮》、《拾萬金》、《紅霓關》、《南陽關》等五十五出劇本。炊莊村高腔被奉為正宗,可參與宗族、喜慶、娛樂、宗教性的演出,不演“賭戲”,不參與婚禮和喪葬。

    炊莊村高腔戲的詞句,雅俗相兼,既通俗易懂,又比較講究音韻。白口也是韻白、京白與方言的融合體。其聲調高銳、人聲幫和、不被管弦、以鑼鼓伴奏的特點,表演起來一唱眾和,既古樸喧鬧,又委婉抒情,其聲之悲愴真讓人不得不為之動容。


圖片1.png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廊坊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