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公共文化云
 

丈方河登云會

25
發表時間:2023-05-24 15:39

歷史淵源

安次區丈方河村登云會,起源于一九四六年,由本村劉占禮、張萬發、趙連元三人組建。請本縣西南莊村的沙師傅任教丈方河。登云會由16個演員,加樂隊及護場人員共幾十人組成。丈方河登云會經過歷代傳承,至今以傳至第六代。2016年丈方河村登云會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表演形式

丈方河登云會在表演形式上不斷創新,吸取地方戲曲與民間戲劇之精華,逐步形成特有的歡快、潑辣、粗獷的表演風格。

丈方河登云會,是一項民間傳統技藝,主要角色有大頭行,二頭行、老作子、漁婆、漁翁、橋夫、青白桿等,基本動作有跑跳步、摒步、麻雀步、單腿跳等。登云會表演者雙足縛于二尺四高木棍制成的“蹺腿”上,邊行走邊表演。表演時按戲目分項進行,演員在鑼、鼓、鐃、鈸擊打樂器伴奏中舞蹈翻跌。丈方河高蹺有文、武之分:文蹺重于扭和踩,簡單的舞扭動作;武蹺則表演諸如倒立、翻筋斗、疊羅漢、跳高桌、劈叉等驚險動作。丈方河村高蹺屬文蹺,多以戲曲名目相標榜,是既有故事情節,又有許多高難度動作的高蹺節目,在民間節日表演時極受歡迎。

登云會主演16人,其中有大頭行、二頭行為領隊,其次樵夫與老作子、衙役與寡婦、咧子與劉二姐、老漁翁與青桿、傻公子與白桿、李爺與李奶、傻子與傻子媽共8對。每對都有其不同的表演方式和技巧,都有各自的硬功與絕技。丈方河登云會能為觀眾展示大小拖場,其中有“劉海戲金蟾”、“老牛拖象”、“大小香山”等。最高可達6層,煞是驚險。

藝術成就與價值

丈方河登云會建會傳承至第二代時,在安次縣花會調演中曾獲第一名。丈方河登云會經常到周邊縣、市應邀演出,深受廣大觀眾喜愛。1997年和1998年應邀去北京龍潭廟會演出,連續兩年榮獲表演三等獎,目前,丈方河登云會歷經六代民間藝人的傳承,逐漸發展壯大,經?;钴S在廣大城鄉文藝表演舞臺。每逢農歷正月初四至十五,登云會已成為當地人民群眾的重要文化活動內容之一,演出時將吸引眾多群眾觀看。


圖片5.png圖片4.png圖片1.png圖片6.png圖片2.png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廊坊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