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公共文化云
 

紅色故事繪——每日薦讀(5.22—5.28)

12
發表時間:2023-05-24 15:40

5.22(周一)

高曉聲(1928—1999),江蘇武進人,我國著名鄉土作家,被譽為“南方趙樹理”。20世紀50年代開始創作,代表作有《陳奐生上城》《李順大造屋》等。

圖片
圖片

高曉聲的作品不僅善于表現農村生活,而且揭示了具有重大意義的社會問題,充滿濃濃的鄉土氣息和深厚的農民情結。

小說《陳奐生上城》通過主人公陳奐生積極種田、上城賣油繩和帽子、住招待所的經歷及其微妙的心理變化,寫出了背負歷史重荷的農民在跨入新時期變革門檻時的精神狀態。

圖片

識別二維碼即可閱讀



圖片

5.23(周二)

李國文(1930—2022),中國共產黨黨員,生于上海,原籍江蘇鹽城,被譽為“文壇常青樹”。1982年,曾以長篇小說《冬天里的春天》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從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初,李國文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一方創作之土,用自己的眼睛去書寫時代,文學創作構成了他生命的重要部分。

圖片
圖片

《秋后熱》是李國文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講述了一個工廠在進行黨代表選舉時發生的曲折故事,反映了當時黨的作風和社會風氣正在不斷得到改善。

連環畫《秋后熱》由我國著名畫家沈啟鵬創作而成,其作品多次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文博單位收藏。

圖片

識別二維碼即可閱讀



圖片

5.24(周三)

鄧友梅(1931—),出生于天津,祖籍山東平原,著名小說家、散文家,代表作有《煙壺》《那五》等,是京味文學代表作家之一。

圖片
圖片

《煙壺》發表于《收獲》1984年第1期,曾獲全國第三屆優秀中篇小說獎。小說以清末為背景,講述了八旗子弟烏世保機緣巧合學會煙壺內畫和古月軒瓷器燒制技術,以及他的師傅老藝人聶小軒寧肯自毀手臂,也不肯燒制“八國聯軍占北京”畫樣煙壺的故事?!稛焿亍返陌l表標志著鄧友梅的民俗小說創作跨入了新里程。

連環畫《煙壺奇冤》根據《煙壺》改編而成,形象生動地反映了原著的文學風貌。

圖片

識別二維碼即可閱讀



圖片

5.25(周四)

從維熙(1933—2019),河北玉田人,著名作家,被文壇譽為“大墻文學之父”。主要作品有《大墻下的紅玉蘭》《遠去的白帆》《風淚眼》《北國草》《走向混沌》等。

圖片
圖片

《大墻下的紅玉蘭》首次發表于《收獲》1979年第2期,描寫了主人公——原省公安局勞改處處長葛翎蒙冤入獄,進行無畏的抗爭,最后血灑大墻的悲劇故事。小說通篇洋溢著激奮、慷慨、壯美的情調,充滿了革命浪漫主義色彩。

連環畫《大墻下的紅玉蘭》由著名畫家王重義創作而成,長期以來王重義與其弟弟王重圭共同書寫了一段畫壇的兄弟傳奇。

圖片

識別二維碼即可閱讀



圖片

5.26(周五)

張一弓(1934—2016),祖籍河南新野,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作家。著有《犯人李銅鐘的故事》《張鐵匠的羅曼史》《春妞兒和她的小嘎斯》等,1981年憑《黑娃照相》獲優秀短篇小說獎。這些作品大多是對當時我國農村發生和發展著的深刻變革的密切追蹤。

圖片
圖片

《黑娃照相》首發于《上海文學》1981年第7期,主要講述了在黨的經濟政策剛落實的年月里,普通農民黑娃進城照相的故事,反映了當時廣大農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

圖片

識別二維碼即可閱讀



圖片

5.27(周六)

張賢亮(1936—2014),生于南京,祖籍江蘇盱眙,著名作家。他創作的小說感情深沉、富有哲理、文筆俊逸。代表作有《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的菩提樹》《青春期》《小說中國》《中國文人的另一種思想》等。

圖片
圖片

《靈與肉》是張賢亮創作的早期作品。故事中,知識分子許靈均見到了歸國探親的父親許景由,回憶起自己二十多年的往事,最終沒有答應父親去國外繼承家產的要求,而是回到了大草原。

連環畫《牧馬人》改編自短篇小說《靈與肉》,由著名畫家李林祥精心創作而成。

圖片

識別二維碼即可閱讀



圖片

5.28(周日)

諶容,原名諶德容,1936年出生于湖北武漢,祖籍重慶,著名女作家。改革開放四十多年間,她在全國各地期刊發表多部中短篇小說,作品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多次獲得各種獎項。其中,中篇小說《人到中年》《太子村的秘密》分獲第二、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圖片
圖片

《人到中年》首發于《收獲》1980年第1期。作者通過中年眼科大夫陸文婷因工作、家庭負擔過重,病累交加,瀕臨死亡的故事,以尖銳的鋒芒展示出20世紀80年代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體現了對知識分子的人性關愛。

連環畫《人到中年》由我國著名畫家尤勁東創作,榮獲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金獎,全國第三屆連環畫創作一等獎。

圖片

識別二維碼即可閱讀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廊坊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