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營高粱穗編織技藝21
發表時間:2023-05-24 15:36 歷史淵源 呂端;(935年-1000年5月9日),字易直,幽州安次(現廊坊安次區)人。北宋初年宰相、詩人。 開寶八年(975年)七月,朝廷授呂端為太常少卿,擔任副使出使契丹,他看到契丹人在夏季生活的服飾中,把高梁秸稈用碌碡把它碾扁,再刮去瓤,制成篾條,編成遮陽的涼帽,高粱穗制成清潔用品,故帶回一些高粱種子進行種植?;貋砗髤味嗽诿耖g找來能工巧匠,用高粱桿制成宮殿式樣,暗中交付有關部門,命造清風、天祥、八方三殿,深得宋太宗欣賞。 之后開始大面積的種植高梁,笤帚苗就是高梁的亞種。笤帚苗的種子可以作為牲畜的飼料和燒酒,桿子可以做工藝品。笤帚苗的桿不但節長,粗細均勻,并且穗柄更長,粗細更勻,適合扎制模型。清代的建筑師們,無論是“樣式張”,還是“樣式李”,他們的樓閣筑模型還用笤帚苗桿制作。我們現代用笤帚苗綁清理衛生的笤帚,制作作為擺件的工藝笤帚,健身錘等,其歷史淵源應該追溯到宋朝。而呂端就是這一工藝的創始人。 從第一代笤帚苗手編傳承人李德環(1885年-1935年)記憶中,她的曾祖母陳維平就身懷多項技藝,外祖輩都有繼承祖傳編織技藝的良好傳統。代代相傳到外祖母和姥姥這兩輩,編織技藝更精湛,為后來的生存和流傳奠定了良好的發展文化產業基礎。第一代傳承人李德環根據當時人們生活居住環境和審美選擇,經外祖母傳授再加個人勤學苦練,技能技巧不斷提高和完善,現在以傳承至第五代。 制作工藝 具有獨特觀賞性和實用性的手工藝笤帚是純天然綠色產品,因外形獨特,色彩艷麗,地方特色濃郁,手工藝精湛,觀賞性實用性兼具而走出國門,“掃”出大市場。笤帚苗產品以長纖維苗為原料純手工編制而成,共生產12大類100多品種,這些產品不僅具有材質精細、抗靜電、易清潔、不沾油、韌度強結實耐用的實用性和色彩鮮明形態各異的觀賞性及民族特點,更具有綠色天然無污染的環保特點。 工藝成就與價值 笤帚苗產品,色澤保持原生態,草香味醇,笤帚苗的工藝品以綠色、環保、無污染、抗靜電、不沾油等優點也正是現在人們追求高品質生活的需求。通過以絲線編織不同的花型和字,還有結合民族特點編織的花紋,把笤帚苗編織成不同的產品。笤帚苗屬于手工編織技術,集美術、民族特點、現代人需求點于一體的民間藝術,深受國內外朋友的青睞!笤帚的寓意非常深刻,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事有不同的寓意。笤帚可作為新婚嫁娶、小兒滿月、開業、喬遷或生日禮品進行贈送,具有鎮宅辟邪、如意旺財、開啟智慧的寓意。有些地區,把笤帚掛在新婚頭車上,寓意走和別人不同的路,掃去前程曲折,生活從此事事如意,還有的地區在小兒滿月或驚嚇時掛一笤帚,寓意掃去人道路上一切不如意,從此,順順利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