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公共文化云
 

西域齋糕點制作技藝

34
發表時間:2023-05-24 15:32

歷史淵源

西域齋的起源要追溯于上世紀的1637年,距今已寫下三百六十余個春秋。在歷史的長河中走過了一條坎坷之路。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來自南京的回民小販劉大順,帶著全家在當時市井繁華的通州鎮落腳謀生他先是在通州城內走街串巷挑擔叫賣,專門制做經營糖火燒。清末,在劉大順的第六代孫,劉九爸的苦心經營下,大順齋進入鼎盛期。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大順齋日漸蕭條。民國元年,通州駐軍姜桂題部嘩變,大順齋被焚毀,雖于當年重建,卻已大傷元氣。到解放前夕,難以維持。1924年,劉大順第六代傳人劉星泉為了生計來到天津,先是在電車上賣票,見掙錢不多,后來還是操起了老本行,1924年在天津南市買了個門臉,經營糖火燒、湯圓等回民小吃。那年,劉喜得千金,起名“淑桂”,他靈機一動,用“桂”字加上大順齋的后兩個字,給店鋪起了“桂順齋”的字號。1985年,原廊坊調料廠廠長孟德山建廠西域齋于廊坊南大街,取名于“清真古教,西域回回”。在天津桂順齋請來劉星泉的徒弟金玉祥師傅,73歲高齡的金師傅于當年正式收年僅17歲的劉學利為徒。

制作工藝

西域齋傳統糕點,傳承于京津,興盛于廊坊,幾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中式傳統糕點的研制。受到了廣大群眾的一致認可和極佳的口碑。自1985年創辦以來,生產制作了很多經典招牌糕點!品類基本有甲糕、一品酥、酥合子、燎火、江米條、薩其馬、油茶面、自來紅等等。糕點不僅品類豐富,口感、品相、味道也經歷了幾代人的考驗和認可。西域齋憑借縝密細致的“工匠精神”,繼承傳統制作工藝。保留手工制作技藝,保證真材實料,不含任何添加劑。憑借這一優勢,逐漸占領中式糕點市場份額!

西域齋自來紅是結合了京津兩地自來紅月餅的優點制作而成。這道古老而又傳統的月餅,大概是最傳統的京式點心之一,小時候記憶最深的就是自來紅月餅了,也是真正使西域齋成為品牌的糕點的月餅,那會每家每戶中秋節都會準備自來紅月餅,是老北京幾代人兒時的懷念,每一塊兒里都有冰糖和桂花,咬一口就能咬到冰糖,那種“格吧格吧”咀嚼冰糖的聲音,再加上桂花的香味兒,真的是甜在嘴里,香到心里。

西域齋糕點是清真老字號,所制作的糕點也都具備清真糕點的特質。“清真”一詞,它來自中國古代漢語,也就是唐代李白的詩句:“圣代復元古,睡衣貴清真”。這里的“清真”指自然純樸。認為清則凈,真則不雜就是“清真”

一清二真便是西域齋糕點的特質。糕點無論在選材上、制作流程上以及后期的包裝到與消費者見面,都做到清清澈澈,干干凈凈。所制作的糕點也都是真材實料,貨真價實。

工藝成就與價值

尋找文化記憶,感受廊坊煙火氣息,隨著時代的發展,廊坊變得越來越發達、越來越美麗,但距離我們記憶中的廊坊已經越來越遠了。那些斑駁的印記,那些曾經的美好……時光荏苒,廊坊經歷了太多的滄桑,在這座小城里裝不下的依然是我們滿滿的回憶,舊時的風景建筑及那時候人們的生活,交織成流動的畫卷,將我們帶回到那段淳樸的歲月……走在廊坊60年代的街頭,沒有如今的高樓林立,街道上也沒有汽車擁堵,最多的就是奔跑在大街小巷的孩子們,南大街南起大慶道(今光明西道),北與西大街東口相連,是廊坊鎮天橋西街道辦事處所在地。鄰街有西域齋糕點店,一口酥一塊餅承載了孩子們的童年,是記憶力的老味道。

西域齋糕點不僅承載了一代人的記憶,還為現在快速生活節奏中人們喚醒了味蕾,讓浮躁的生活變得平靜而安逸。與此同時為社會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解決了部分人就業的同時,西域齋作為一個納稅優秀企業,對廊坊市經濟增長起到了加速推動的作用。

在未來,西域齋人將秉承一顆回報社會的初心,繼續揚帆起航,努力為社會和廣大群眾提供更優質的產品,為福利機構送去溫暖,努力成為社會愛心企業的一份子!


1985年西域齋建廠時的老牌匾.png西域齋月餅品評會中的劉學利師傅(圖左).png

分享到: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廊坊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