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莊高蹺會13
發表時間:2023-05-24 15:29 歷史淵源 安次區西安莊高蹺會,始建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百余年歷史。據說是由一個叫笑劉的民間藝人所傳。笑劉原是一個梨園弟子,后辭職回鄉。由于一直懷揣著對戲劇的熱愛,于是嘗試著把戲劇人物大膽地用登云會的形式表現出來,收到了意外的效果,從此開始在本地傳授登云圣會。 據會里老人說有一年正月,登云圣會到霸州信安去拜廟,由于廟規森嚴,獅子把門,打不夠一百單八棒(12套)不得踏入廟內,當時有十八道會被擋在廟門之外,該村大頭星沙德貴抖棒上前,在廟門前按演練之法打了一百單八棒,一舉鎮開山門,引領各道圣會進入廟中。西安莊登云圣會由此一舉成名,威震京南,拜師者絡繹不絕。西安莊登云圣會在歷史上曾幾度輝煌,1988年參加武清縣花會調演榮獲表演第一名。2009年西安莊登云圣會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表演形式 高蹺會歷史久遠,六朝以前稱“蹺技”,宋代稱“踏橋”,清代始稱高蹺。表演者雙足縛于三四尺高木棍制成的“蹺腿”上,高約80厘米,進行跳、躍、蹲、踢、仰、俯、探海、分腿、劈叉等各種高難動作,邊行走邊表演,有如登云駕霧,驚險刺激,所以也稱登云會。表演時按劇目分項進行,演員在鑼、鼓、鐃、鈸擊打伴奏中舞蹈翻跌。 高蹺有文、武之分:文蹺重于扭和踩,簡單的舞扭動作;武蹺則表演諸如倒立、翻筋斗、疊羅漢、跳高桌劈叉等驚險動作。西安莊高蹺屬文蹺,多以戲曲名目相標榜,既有故事情節,又有許多高難動作的高蹺節目。 該會主要角色有,陀頭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漁婆、賣膏藥、漁翁、俊鑼、丑鼓等,多為二人一組,共八組十六人組成,獨立縱隊前進?;緞幼饔信芴?、摒步、麻雀步、單腿跳等。高蹺木腳高三四尺,彩扮成戲,亦歌亦舞,履平地如飛,技藝精湛,在各種節日表演頗受歡迎。 藝術成就與價值 西安莊高蹺會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藝術,以獨特的表現形式參加各種慶典活動、巡演、廟會活動。其表演涵蓋音樂、舞蹈、雜技、戲曲等多種形式,是以舞蹈為主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既有觀賞價值,又能娛樂健身。極大的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 上一篇西域齋糕點制作技藝
下一篇佟莊玄黃石砭具制作技藝
|